热门搜索:

高校科技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4-02-02 来源:技术文章

  科研工作是高等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与教学的关系非常紧密,是整个学院工作的重点。我院一直格外的重视科研工作,自2010年初学校内部体制改革院系调整以来,学院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努力搞好全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年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学院在组织各类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多次召开了由教授和博士组成的申报工作会议,积极动员和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并充分的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项目的老师进行指导,提高申报的项目的质量。

  2010年,学院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36项。其中,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10项,立项1项;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项目2项,立项2项;申报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立项1项;申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4项,立项4项;申报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立项1项。并成功申报了校级重点课题3项,博士基金2项目,青年基金1项。年度科研经费总额为71万元。

  院系调整后,学院的教职工减少了16名,科研成果的总体数量也相对减少,但科研成果质量有所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差距不大。本年度,学院全体教师共发表论文38篇(2009年为76篇),其中核心和权威核心期刊29篇,占总量的76.3%(2009年为70.2%)。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1篇,EI收录10篇(2009年为SCI收录11篇,EI收录25篇)。2010年度申报发明专利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2009年申报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3项)。

  学院在加强已有科研平台(光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还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别的形式的科研平台。目前,2010年申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工程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已获得立项(经费700万元)。

  1、科研成果质量有所提高。2010年,光学工程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共31项(2009年为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额为107万。发表学

  术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4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

  2、梳理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经学院的论证和调研,结合学科前沿和学院基础等情况,将原有的4个研究方向调整为新型激光器件、微纳光电子技术、光电材料、光伏器件及系统、光信息处理技术共5个研究方向。为以后实验室的发展指明的方向。

  3、积极推进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电子科技集团44所、重庆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大了开放课题的力度,以课题的形式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4、配合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为实验室配备了2名专职的实验员,加强了实验室内部的管理。

  学院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整合科研群体,充分的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团队建设。2010年,学院共引进5名博士,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在此基础上,结合学院真实的情况,整合各方面资源,学院“新型功能材料物性及应用”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为市级创新团队。另外,学院目前也在积极准备科研团队建设的相关事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已经预留了专门的经费,准备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建稳定的科研团队,将科研团队的建设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

  2010年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邀请了中科院都有为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波教授;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王新强研究员;重庆教科院中教所中学物理教研室主任周智良研究员;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保钢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方亮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亚波教授等专家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也有10余名教师外出参加了各类学术会议。

  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学院认真完成了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为提升工作效率,使学院的科研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学院还重点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为提高学院科研成果质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学院在配合学校分配制度改革时,对科研工作量的计算进行了调整。不再要

  求科研工作量(即科研分),而是对已发表论文、申报科研项目等进行奖励,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

  2、以成立教学科研办公室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更新工作理念。不断改善管理和工作模式,转向“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3、着手纸质科研档案电子扫描存档工作。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全院的科研档案进行清理,完善了部分缺失的档案,并对所有的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扫描存档。目前已完成了一半。

  总的来说,2010年学院根据各个学院发展的方向、学科特色、资源,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开创了学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但也存在诸如科研成果数量偏少,高水平论文和高级别项目少,平台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这样一些问题都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完善和提高。

  2011年是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年。2011年学院工作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围绕学校未来五年实现由教学型师范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转型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建学院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逐步加强学院的内涵、质量和品牌建设,逐步的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规范、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先进的制度文化,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为此,学院科研工作2011年将重点抓好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组织并做好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通过校外专家、学院学术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加强申报项目的指导和审核,提高立项率。

  2、加强“光学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顺利完成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2011年,光学工程实验室搬迁至大学城后,对实验室的面积、仪器

  设备等将做调整和增加,力争在完成评估工作的同时,将光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申报成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3、在2010年基础上,做好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工作。加强完善科研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科研团队的良好运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4、抓住学院搬迁的机遇,做好实验室的布局和规划工作,整合资源,积极申报工程中心。

  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全校科研工作大会胜利召开,贯彻落实了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促进了学科协调发展,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1.项目立项丰硕。下半年,取得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10项,部省厅项目137项。立项校级课题88项。

  科研平台建设上一台阶。顺利完成第一批7个重点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期满考评工作,完成新一轮重点建设创新团队申请组织、立项评审工作,立项9个重点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3.推动学校与成都市签署市校“教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我校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9个学院分别与成都市7中、12中、外国语学校、4中、9中等9所成都市国家级示范中学签订教学科研合作协议,并派教师挂职锻炼。

  加强成果报奖,扩大成果社会影响。全年组织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奖18项,获三等奖2项;申报四川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组织申报教育厅人文社科奖40项,初选后推荐上报16项。

  5.全年教师共发表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7 篇,EI收录70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160篇,CSSCI收录159篇,出版著作、编著、教材103部,申请专利25项。

  6.组织“第六届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3个,举办学术讲座31场,资助出版高水平著作17部。

  完善《四川师范大学应用项目成果资料汇编》,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签订横向合作课题163项,到校横向经费达到 1600多万元。

  8.组织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四川省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的调研与编写。

  在校党政及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科研处领导班子团结全处同志一道,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建设和发展目标,勤奋努力,踏实工作,悉心组织,精心谋划,在全校广大教师、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2004年度学校科学技术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形态趋势,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持续增长,在一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并实现了年度计划任务和目标,2004年纵横向科研合同经费5464.28万,到账经费4816万,比上一年同比增长46.4%和27.2%。

  1、 2004年科研处共组织申报各类计划项目723项,获准立项170 余项,比上一年250项和97项同比增长189.2%和75.3%;合同经费1886.3万,到账经费1396万,比上一年的1203万和1037万同比增长57%和35%。

  2005年一季度组织申报各类计划项目146项,获准立项34项,合同经费461.8万,到账经费160.63万,比200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8.5%和2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计划项目 21项,总装备部、国防863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计划项目10项,

  安徽省计划项目42项,安徽省高校科学技术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2项,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13项。

  1、 组织全校科技力量,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 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2004年共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50项,合同经费3578万,到账经费3420万,比上一年的2528.6万和2749万同比增长42%和24%。单项科研总经费50万以上的项目18项,比上一年增加7项,汽车传动系统装配测控和工业机器人两个项目,单项经费达到500万以上,成果转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2005年一季度签订横向技术合同51项,合同经费1668.82万,到账经费944.65万,比2004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6.5%和12.1%。

  2、 组团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深圳高技术成果交易会、第四届中国合肥科技洽谈会等30余次大、中型活动。集中展示并及时宣传了学校科技开发优势和取得的最新成果,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和与企业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经全处人员的努力和有关学院的全力支持,开发部于2004年 7月份和10月份先后顺利通过并成功获得环境施工资质乙级证书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为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对外承接大型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竞争力。

  1、2004年7月以来共组织申请鉴定、验收科技成果27项,组织申报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省部级22项,地市级16项。

  2、 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省部级11项(二等奖4项、 三等奖7项)

  3、共组织申请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共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1、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机构设置、领导班子配备及资源整合工作;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率先启动了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组织申报的“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经省政府批准,纳入合肥科学城规划建设项目,首批建设经费500万拨付到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3、组织专家,分别于2004年7月和2005年6月对14个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群体开展了中期检查和年度评估工作。有若干个群体在争取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团队精神,取得初步成效,对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有两个创新群体获安徽省高校科学技术创新团队计划项目资助。对建设中有一定的问题的团队,将实行限期整改。

  2004年在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长的带领下,组织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先后到全国近20个大规模的公司和骨干研究院所参观学习、座谈交流、寻求合作,与若干企业和研究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学校更广泛地寻求科学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1、 先后与中电集团38所、41所、郑州机研所、杉杉集团芜 湖生科股份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余姚市人民政府等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3、 部分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与38所、郑州机研所的合作项目已真正开始启动;与杉杉集团芜湖生科股份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理事会,共建“安徽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奇瑞、沈飞等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

  4、继续与江汽集团及华东光电院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和扩大领域。 ①江淮—合肥工大汽车技术研究院第二批启动项目11项,研制经 费227万元。在对第一批和第二项目进行全方位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第三批项目的指南已进入争求意见阶段;

  ②与江汽集团深入合作成立了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江 汽投资1000万;

  ③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在验收材料和有关文件中,我校被认定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单位。

  为进一步鼓励和激发广大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科研扩大规模、彰显特色,共制定或修订了“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工作量核定暂行办法”等13个有关政策文件,并已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系统进入测试阶段,科研处新网页已设计完毕,即将投入运行。

  2、 探索新模式,建立新机制,对振兴和建设若干特色骨干研究机 构开展深入调研,启动试点工作。

  3、受安徽省教育厅委托,完成编发《安徽高校科研》10期,此项工作得到主管部门的鼓励和好评。

  4、组织新编《合肥工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合肥工业大学授权专利简介》及《院所简介》。

  5、完成了2004年43项学校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的评审立项工作,对2003年的项目开展中期检查。

  6、按计划于2005年5月27日至30日,筹备并成功召开了合肥工业大学第四次科技暨第一次产业工作会议。

  科研处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工作敬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接待教师热情、耐心,服务意识强。能各负其责抓分管工作,履行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领导班子能坚持每周一次处务会制度,做到处务公开,集体决策,严格执行规范的招待、用车制度和文件阅签办理制度。

  1、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政策不够系统和完善。

  2、现有的科研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工作对内计划性不强,对外市场适应性较弱。专职队伍有所削弱,资源分散,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偏少,缺乏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3、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拔尖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承担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的竞争力。

  4、经费投入不足与投入效益不高的矛盾并存。一方面学校经费投入有限,而另一方面投入发挥效益不高,成效不显著。部分科研基地运行管理尚不规范,机制不建全,人员不到位,没能很好发挥科研基地的功能和研发平台的作用,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名义、轻内涵”的现象。

  5、领导班子深入院系调查研究不够,应重视和加强对学校科研发展的战略研究,需要在基地建设、团队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投入机制等

  总之一年来,在学校党政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在各学院和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在全校广大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的辛勤工作和一起努力下,使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得以持续发展,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科研现状和发展形态趋势,距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差距还很大,还要进一步挖掘潜力,优化资源,调动积极因素,加倍工作,不懈努力,不断开创新局面,攀登新高峰。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2023年澄江市林业和草原局招聘财务辅助岗工作人员面试成绩公示及体检通知

  2024年西双版纳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公告

真诚期待与您的合作

获取报价·了解更多业务·7*24小时专业服务

联系我们